你的孩子真的適合唸大學嗎?

07:19:00

以前的台灣社會,家庭困苦者多,父母通常無力負擔兒女之教育與生活所需之費用,所以很多人從小就選擇到社會當「黑手」,直接到機車行或是修理廠與工廠當學徒,所以小孩子從十幾歲起開始有生產力了,也由實作中學習,漸漸可以獨立自主開起小型工廠,獨立奮鬥不懈,為台灣經濟奇蹟開啟了嶄新的一頁。那時的台灣對於日本與德國的技職教育十分尊崇與重視,所以企業主不怕找不到技術人員。


平心而言,此種「黑手」路,確實辛苦,但是不怕沒有工作。受到傳統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影響,那些想擠進大學窄門的家長與日俱增,終於大量放寬大學進入之門檻,廣設大學,此種趨勢起始於1986-1996 之所謂「開放階段」,那時受到解嚴前後自由化的呼聲,以及長期抑制高等教育發展的做法影響,1985年起李煥擔任教育部長的第二年,行政院就決定開放新設私校的申請。到了1996年,國內已增至67所大學(公立37所、私立30所)、70所專科學校。

而到了所謂「擴張階段」(1997年迄今),從1994年四一○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1996年教改會也予以呼應,於是我國的大學數量開始出現擴張趨勢。大學生數量從1984年的17萬3千多人,成長到2007年的112萬人,增加約6.5倍,大學設立已達59所,99年度竟一度高達163所大專校院。這看似可喜可賀,大學生即使數理能力低落,都跑去念大學,人人都是大學生,學生的升學壓力是減低了,但是大學是培養學生具深奧理論基礎的搖籃,在眾多學校競爭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但是很多學生不只台灣全世界皆然,能具有數理天賦的國民畢竟是少數,請問這些人進入大學後,有此程度可以接受深奧之大學教育嗎? 很多小孩,從小就在補習,接受的是刻板填鴨式教育,一旦進入大學,完全無法趕上大學之進度,慢慢的也失去學習的興趣。一般前段班的大學生,可能情況還好,而那些後段班學校的老師可就是頭痛了,當然基於如果太嚴格,可能選修課無法開成,評鑑成績難看,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了 !! 最糟糕的是轉眼四年過去,學生沒有一技之長,學用落差太大,以至於難以找到工作。

我參與的適性教育發展協會於2016/1/10的適性教育論壇請到了台大電機的葉丙成老師蒞臨演講翻轉式教學,雖然葉老師表示教師必須改變教法以引起學生之興趣,倡議採用其翻轉式的教學,個人也十分認同,但是不禁要問,葉老師的教法 如果用到後段班的學生,是否一樣有效?  葉教授所教的是第一志願學生,其學生程度當然不是一般學校學生可以比擬的,真實的狀況是很多後段班學生根本無法負荷此大學深奧理論教育。試問,學生如果連簡單的微積分,甚至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都不會(這是真實狀況),我們如何期待他可以扎實他的大學理論基礎? 電機系談到的傅立葉轉換與數位訊號處理 (DSP)等都牽涉到艱深的數學理論基礎,數理不扎實的學生,如何可以理解與學習。


個人認為,這必須回歸到上帝造人時,並不期待每一個人都是「愛因斯坦」,相反地,天生我材必我用,有的人天生具有優良運動細胞,理當往運動事業發展,數理不好的同學,也可以往技職教育體系發展。技職教育強調的是理論與實作並重,學生可以由技職實作中,慢慢培養出興趣,並可以慢慢探究體會深奧的理論,終究成為產業渴求之人才,否則現在人人都是大學生,但是實際上在程度上不算大學生,此時企業界要的是有技術之人才,反而很難尋覓,通常進入公司後還要接受訓練,當然也造成企業之負擔,畢業學生也很難高薪。這就是目前產業的困境。更可笑的是很多資管與資工系畢業學生,居然不會寫程式,請問如何為企業所用?更有人預測此種趨勢如果繼續下去,修車業找不到修車技工,一般家庭找不到水電工,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

因此教改的第一步,家長必須改變觀念。你的孩子是否適合讀普通高中,一般大學,甚至研究所,您必須尊重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假如孩子不喜歡太理論與數理的科目,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們往技職教育發展,孩子們因此可以在專業上創造一片天。我以一些例子說明。以本校早期的明新工專為例,工學院非常重視工廠實作,所以在Cheer 雜誌的調查報告中,明新一直是企業最愛的技職體系的前三名,理由無他,學生畢業後即具有堅強的實作能力,最有名的如技嘉科技乃是由明新四人幫創立的,此四人幫分別為葉培城、柯聰源、劉明雄、廖德和等企業家。他們原先都是因為住校進而認識的,彼此相知相惜,進而創立此一線主機板大廠。

本人有幸有一次與明新電機系的林清隆老師不期而遇一起吃飯,林老師就跟我分享一個明新的傳奇故事。林老師表示有一次他遇到某某清大研究所教授,他一直稱讚明新學生真的非常優秀,林老師心想可能是客套話,所以趕快也回禮說哪裡。結果此清大老師馬上豎起大拇指,板起臉表示,此非客套話,並敘述說,他的研究室有一個學生畢業於明新非常優秀,從研究所開始,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都是由他憑一支邏輯筆與三用電表,就可以維護與修復實驗室所有設備。相反地,一些來自普通大學即使如台清交也不會。由於太優秀了,他留這位學生繼續讀博士班。

講到這裡,您有跟我一起感受到「適性揚才」的重要性了嗎?有些人天生不是天才型,但具有堅實的實作能力,由實作中了解深奧之理論,慢慢挖掘出興趣,此為技職教育可貴之處。我弟弟也是由技職教育體系出身,後來也是慢慢磨合出興趣,念到交大資管與中央大學資管博士,此為一個明顯的例子。我的侄兒,他的小孩去年國中畢業後,也沒往普通高中發展,反而進入高商之技職體系,這就是一種觀念的改變。如果每一個人可以接受此「技職分流」觀念,個人認為產業界才會有希望!

當然目前「技職分流」的最大挑戰,還是來自於教師的產業與實務經驗與能力。試問如果老師與產業脫鉤,如何培育出對產業有幫助的學生?本校(明新科技大學)的創辦人李鴻超先生,早期即洞悉此問題,凡是想進入本校者必須來自於產業界,我聽了很多資深教師如電機系王瑞坤老師敘說創辦人如何禮賢下士,特別到產業界延攬其本人到學校教導學生,以前常聽很多人說明新科技大學是多麼卓越的學校,沒有感覺,自從聽了這麼多故事後,深受感動也於有榮焉。受到技專院校升等科技大學,教育部要求博士學歷以上師資必須佔有多少比例之影響,一般的技專院校在產業歷練的要求上,慢慢沒有要求,以至於一些剛從學校畢業的博士班生也可以進入技專院校,這也是一般技專院校所面臨的一般困境。

明新科技大學自公元2000年以來由明新技術學院升格為明新科技大學,自然也為此付出一些代價,所幸公元2000以後發展的是管理學院與服務學院,所以工學院老師的產業與實務能力較不受影響,但是很多學校已經受到影響。 政府已經體念到過往的錯誤,並準備花費大筆經費在「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上,教育部補助學校聘請業師到校與教師協同教學,讓理論與實務可以並重,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目前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已經行之數年基本上效果不錯,只是受限教育部固定的杯水車薪鐘點費,說實在較難請到卓越的產業人才,如果有可能是基於對教育的熱忱吧!

親愛的家長你還為了孩子念不好書而責備他嗎?我分享上述的例子,只是想告訴家長,我們的觀念必須改變,不要怕孩子辛苦,愛他反而是害他,「適性揚才」的技職教育,也是孩子不錯的選擇,不是嗎?

作者:丁國章
明新科技大學企管系與資工系合聘副教授。1962 年生,畢業於台大,擁有台大電機系計算機組博士學位,進入明新科技大學之前已經擁有數年產業經驗,分別從事LED廣播看板,股市資訊與POS點銷售系統等,目前的產學合作主要以地理資訊系統 (GIS)雲端系統為主,在4G與Wi-Fi上 有多篇的SCI學術著作與專利等。

作者: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 │ 發表日期:2016-01-22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LIKE US ON FACEBOOK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