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爱人告别?

03:22:00

《出境事务所》的片头曲《放心去旅行》唱着:这一次,准许你,不告而别/放心去旅行,我知道,你去了更美的地方/不再有眼泪,也不再有悲伤/当我想你,我会抬头看天上/当你也想我,就到我梦里逛逛……

最近韩剧《太阳的后裔》太火了。“我的男友是宋仲基”、“乔妹妹驻颜有道永远10岁”各种段子层出不穷。但这部韩剧透露出的关于死亡的价值观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男主是以死亡保护生命的维和战士,女主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都是离死亡最近的两群人。
好多网友根据石头暗示猜测男主最后可能会以牺牲生命悲剧收场,此时,爱上男主的乔妹妹该如何面对?
除了电视剧,最近获奖的电影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在电影《百日告别》中,林嘉欣的精彩演绎令人心有戚戚。尤其是导演代入了自己的亡妻之痛,因此电影抛出的问题残忍而真实:当最爱的人不幸离世,留在世上的人该如何接受现实?
“道爱、道谢、道歉、道别,本来就是人生最难的四桩功课。”聚焦生死殡葬的台湾客家电视剧《出境事务所》如是说。道别之所以难,是因为死亡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我们与逝者关系的割舍。
越是亲近的人,我们与他建立的情感联系越发深刻紧密。这种联系是爱的给予和接收、是情感的依赖和寄托、是彼此生命的交集和占据,如同长在我们心间的一棵树,血肉相依、根茎相连。丧亲之痛,就是这棵树被突然连根拔起,撕扯的都是血肉。
中国人从来都避讳谈死,但生死离别却是人生常态,道别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功课。我们无法逃避这样一个假设:该如何面对爱人的离开?

直面事实的痛与难

依照心理学的理论,一般而言,丧亲者的哀悼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不同阶段:否认、愤怒、自我怀疑、接受事实、宣泄痛苦、最后的释然。
否认: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亲人已经离去这一事实。
愤怒:“丧亲者的愤怒情绪是针对更高层次的生命存在,为他们应允了亲人的死亡,也为他们疏于回应永恒的祈祷”,比如质问上天为何剥夺了亲人的生命。
自我怀疑:人们会想象亲人的离去与自己的过失有关,会假设无数种如果——如果自己怎么怎么样,亲人也许就不会离开。这种自我怀疑会使丧亲者陷入难以自拔的自责和愧疚之中。
接受事实——宣泄悲痛——释然:无论丧亲者如何归因,他们最终接受了亲人离去这一事实,并通过痛哭等方式宣泄内心的悲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悲痛渐渐淡化,人们得以重新接纳生活。
只是,生死道别之所以难,就在于丧亲者会长时间卡在前三个阶段,无论是否认、愤怒还是自我怀疑,他们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开。他们以自我欺骗、自我怀疑等方式制造亲人依然健在的幻觉,这是在以痛苦对抗痛苦、以自虐对抗遗忘,他们固然爱得深沉,但这种爱的羁绊却也影响了他们眼下的生活。
《百日告别》中,林嘉欣饰演的女角色心敏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未婚夫,除了丈夫葬礼一刻,她始终表现得冷静。她一个人把两人之前安排好的蜜月旅行走完,假装爱人没有离开。但这种冷静背后,是压抑和心如死灰。终于在一次丧亲之痛袭来之时,她选择了自杀。
因此,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首要做的是接受事实,即便这很难很难。曾获得第54届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便是一部讲述如何接受亲人离去的电影。伊凡尼是个心理医生,他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可在一个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黑暗之中。母亲一想到关于儿子的任何事情都会潸然泪下;姐姐把痛苦发泄在球场上,因为她听不到弟弟的喝彩声;而父亲,即便是治愈过无数人的心理医生,却无法治愈自己的悲痛,他总在自责如果自己那天不做什么儿子也许就不会发生不幸……这是漫长而痛苦的煎熬,幸运的是,最后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是的,安德烈离去了,不管母亲怎么想念他都不会回来,姐姐永远不会在球场上听到他的喝彩,而父亲做再多的假设,也不可能改变结果。
直面死亡,并不意味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消失了,不,伤口可能永远存在。但直面死亡,意味着我们不再徒劳无功地试图去对抗它,不再沉浸在种种假设中去躲避它。如果痛苦是一座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过它,只有走过它,我们才可能再往前走。
《泰坦尼克号》(豆瓣/图)

建立新的联系

《儿子的房间》中,在儿子死后,伊凡尼一家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女孩的信。这个女孩曾经喜欢过他们的儿子,来信以及她的来访,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破碎的家庭以儿子的名义重新聚在了一起。他们捕捉到了与儿子的联系,在女孩的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儿子的轨迹:儿子虽然离开了,但他就像女孩一样,只是在进行一趟遥远而未知的旅行。
《百日告别》中,自杀未遂的心敏收到了未婚夫当年得知老师丧子时写下的安慰的话,她仿佛听到未婚夫对她的安抚。石头饰演的丈夫失去了怀孕的妻子,但他从妻子教的学生的钢琴声中,再次听到妻子的声音。你爱的人虽然离开了,但他却将他的力量传递到另一个手中,与你建立着新的联系。
在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兔子洞》里,霍维和贝卡夫妻恩爱,儿子丹尼乖巧伶俐,生活幸福圆满。不过,一场车祸夺去丹尼的性命,贝卡从此将自己禁锢在家中,她无法将儿子的身影从记忆中抹去;霍维试图装作一切从未发生,结果反与贝卡的关系日益紧张,争吵不断,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都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最后霍维和贝卡还是接受了事实。贝卡说:“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我们仍可以与离去的亲人建立新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逃避事实基础上频繁的睹物思人以及种种假设之上的反悔和自责,而是明白亲人已经从“我们”中永远离开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回来了,但就像贝卡的“平行宇宙”理论所说的,他们只不过是在生活的另外一个版本里。
电影《父后七日》里,父亲去世了,做法的师公嘴里念叨着:“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欲去打拼。”在另外的时空里,终于摆脱疾病折磨的父亲像是志得意满、身强体健的少年,又要重新去打拼了。

更好地活着

接受死亡、接受亲人的放手只是第一步,其实对于生者而言,我们还要面对一个更严峻的功课: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犹记得年少时看过一部名为《蓝色生死恋》韩剧,讲述了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宋承宪饰演的俊熙与宋慧乔饰演的恩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但他们相爱了。经历了重重挫折,他们终于在一起,可恩熙却已经是血癌晚期,并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俊熙选择了自杀,他不愿让恩熙孤单一个人走。
现在看来剧情似乎稍嫌狗血,但当时的我却被俊熙最后的选择深深困扰:当我们最爱的人离我们而去了,活着还有意义吗?为何不随他而去?
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发现,文艺作品中像俊熙这样选择都是少数,并且似乎只存在于韩剧中(如韩剧《对不起,我爱你》)。我们更常看到的,是鼓励生者要更好地活下去。在《泰坦尼克号》里,Jack浸在冰冷的海水里对Rose说,“Promise me,you will survive,that you will never give up... no matter what happens。”还比如《人鬼情未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爱人离去之后,她们都好好活着。
后来,听到一位朋友说起他已故的亲人生前对他的叮嘱: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终点,对于一个临终之人,这是不得不的选择。然而,对于仍然还活着的人而言,死亡只是他无数选择中的一个,一旦他选择自杀,那便意味着他也失去了所有的可能,失去了快乐、希望和新生。对于一个爱你的人而言,他不愿你选择“不得已”,而是希望你在无数的可能中享受生之喜悦——因为他爱你。
如果你也爱他,你不是该活得更好吗?因此,好好活着,既是为自己,也是不辜负已逝亲人留给你的最后的爱。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乔治·A·博南诺在其研究哀悼心理的专著《悲伤的另一面》中也是如此写道,向已故的亲人致敬的最好方式不是自己悲痛交加饱受折磨,也不是自己万念俱灰、生不如死,而是尽可能继续地完满生活:“我们自我调整,我们改变节奏,我们开怀大笑,我们为所当为,我们滋养回忆,我们宽慰自己,我们乐观向上,我们探究生命,我们对抗黑暗,当曾经深不见底的黯淡晦涩统统崩塌隐退,太阳又一次透过云层投下温暖的一瞥。”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LIKE US ON FACEBOOK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