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快給答案,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07:17:00
有些剛上完課的學生,我總會跟他說你回去可以做什麼什麼,然後該怎麼怎麼做。看著學生囫圇地點個頭,東西收拾俐落,隨口說聲再見,我就知道結果會怎樣了!上心了沒,其實很清楚,只是該講的還是要講,當然學生還是不一定會聽進去,直到他所需要的那一刻到來,他才會真正把心放進去!
很有趣的是,願意花時間慢慢調整的孩子,經得過這讀書技巧的轉換陣痛期,經歷了迷惘困惑跟矛盾之後所淬煉出來的毅力跟自信度,是那些中途放棄且只會聽老師怎麼講,卻不肯動腦想自己該怎麼做的學生比不上的。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是少了耐性,因為太容易達成目標,卻忘了挑戰不是只有眼前所看到這些而已。
讀書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光聽跟看,就可以達成目標的,如果只要這麼做可以得到高分,也不過是這一切還在所能負擔的範圍內,撐出來的成績。一旦超出了一點範圍,以往沒有建立好的正確讀書習慣,就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然後隨著範圍的加深加廣,惡性循環因此而生,逐一累加到幾乎無法轉圜。
比起光看學生所完成的筆記,我更愛問他們做了什麼?在完成這張筆記的歷程中,是什麼樣的因素跟判斷,讓他做出了這樣的一份筆記,無關筆記好或不好,在當下,他們在想什麼,其實很重要!透過瞭解他們的回應,再回來比對所寫出來的東西,他們怎麼想的,決定這筆記的品質以及後續使用的可能性。
教學生做學問,學生的認知很重要,他們接受的程度,決定了進步的快慢跟程度落差。選一張好做的內容,還是選擇比較難做的?同樣只要做一份筆記,傻子才選難的做,聰明過頭了卻讓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少了對自己潛力的挑戰,僅僅做自己能力範圍能做的,當然功課不會進步!
所謂的進步,是願意讓自己在較為艱難的環境下,憑藉著思索與不斷的推翻重建的過程中,從中認知體會並養成習慣,形成慣性的思考。憑著看到材料,就馬上可以斷定處理的方式跟基本原則,不只是聽老師怎麼說、只會照著依樣畫葫蘆,複製只是最開始的手段,不能一直如此!
讓學生回答而非老師自己講,他就會在回答問題的當下,在腦海中做彙整跟評判,找出他所認定且相信的答案。透過一次次的問答,建立起他的思考迴圈跟邏輯模式,微修正細部殘枝劣果,讓筆記完成的精準度到達最高,把能夠掌握的程度抬升到最大時,成績怎會不提升?
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拉回學生身上,而非家長老師把責任扛在身上,很多時候,我們搶了孩子的練習機會,聽到題目不說答案似乎是件困難事,但同樣對我們來說這樣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事,對學生則不然,相對地也剝奪了學生的思考跟成長機會。
作者:魏美棻 │ 發表日期:2016-02-05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