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特优定夺迷离
08:02:00
决定考试成绩的成因很多:一是课程的范畴、一是考试的难易、一是师资的优劣、一是学生的资质、一是评分的標准、一是等级的定夺;凡此六种,层层叠叠,相互影响。
举例言之,暂说课程范畴不变,那么,年度不同,成绩有异,或是试卷的程度不一,造就结果自然有所落差。倘若考题比起往年来得容易,学生应答,自然相对轻鬆。
当然,这也取决于师资和学生。特选的学校,师生都是一流的,成就想必略高一等了。反之,要是授课的老师水平不过如此,上课的学生程度也是普普通通,成绩怎样,可想而知,迨无异议。
接下来,自然是评分的尺度,假如標准不变,一旦是年的考试题目一般,则考获佳绩的学生,一定较多;反之亦然,自不待言。那么,为调整故,评分標准往往需要酌时划定。
那么,怎么调整呢?方法很多,其一自然是通过等级修定。一旦优异生多了,则A级的得分需要相应提高,那么;反过来说,万一当年的考题艰难,则需適中地调低分数处理。
不管怎样,A级的考生,按照统计的正態分佈,应该都有一定的比率;否则,恐怕则是有违常理了。认识这些,我们怎么解说这些年SPM的华文科特优生只有微不足道的12.4%呢?
犹是不解,乃是同年的淡米尔文特优(A+,A,A-)的学生多达三成有余。两者相较,蹊蹺自见:假设评分標准都是一样的,而且等级的定夺也是相同的,何以出现迥然不同的比额?
说实在话,考试局的作业之道如何,甭说局外人的大马华文理事会和24个华团,就是身在朝廷的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也搞不清楚状况;那么,想要纠正,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自然是一万年。
2016年03月15日 | 作者:杨善勇
0 评论